西安试管男孩:科技如何改写生育困境中的「生命剧本」

2025-03-08 05:37:01 150 浏览
手机访问
举报

2023年春天,西安某三甲医院生殖中心传来响亮的婴儿啼哭声——35岁的李女士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诞下健康男婴。这个被媒体称为「试管锦鲤」的案例,让西安辅助生殖技术再次成为公众焦点。据统计,仅2022年西安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医疗机构已达11家,五年间就诊量增长超300%,其中30%家庭存在性别选择需求。

在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,张主任的诊室墙上挂着五年前后的对比照片:「2018年我们日均接诊20对夫妻,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75。特别是单基因遗传病筛查技术应用后,像地中海贫血、血友病这些『家族魔咒』真正有了破解之道。」他随手翻开病例本,指着2021年的记录说:「这对咸阳夫妻连续三代出现肌肉萎缩症,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,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健康宝宝。」

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等候区,来自延安的王女士正在翻看宣传册。她坦言:「家里三代单传的压力确实存在,但更揪心的是公公婆婆都有遗传病史。医生建议的性别联合筛查,对我们来说就像抓住了双保险。」这种复杂心态在就诊群体中颇具代表性。数据显示,西安地区选择胚胎性别筛选的案例中,65%同时存在医学需要和传统观念双重因素。

碑林区某小区的刘先生夫妇是典型受益者。连续三次胎停育后,他们在2020年尝试试管婴儿技术。「当时医生发现我有染色体平衡易位,就像给精子和卵子装了错位的乐高积木。」刘先生比划着说,「现在的技术不仅能挑出正常的『积木组合』,还能避免把错误基因传给下一代。」他们的儿子如今两岁,手机里存着孩子第一次喊「爸爸」的录音,这段15秒的音频他们反复听了上百遍。

但技术带来的伦理争议从未停歇。陕西师范大学伦理学教授周敏指出:「当我们可以像超市选商品般筛选胚胎时,要警惕技术异化成新型歧视工具。去年某机构暗箱操作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被查处,就是敲响的警钟。」在她参与的调研中,38%的受访者认为技术应该设定更严格的红线。

走在高新区的生殖医疗产业园,基因测序仪器的嗡鸣声与数据中心的指示灯交相辉映。这里的实验室主任透露,正在研发的胚胎实时监测系统能让培养箱变身「智能子宫」,预计2025年投入临床。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试管婴儿费用从五年前的8-10万降至现在的5-7万,医保覆盖项目也在增加,让更多家庭看到了希望。

夜幕降临时,大雁塔广场的喷泉旁,总能看见推着婴儿车的特殊家长群体。他们中有人戏称自己是「科技造娃先驱」,但低头看着孩子熟睡脸庞时的眼神,与所有父母并无二致。或许正如省卫健委最新发布的《辅助生殖技术白皮书》所说:生育权正在从自然馈赠转变为可及的选择,而如何平衡科技之力与人文之暖,将是这个时代持续面对的课题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24小时资讯
文章目录
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