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着手机看到「连做7次促排终于抱娃」的帖子时,小芸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半天没动。试管群里天天有人讨论「攒胚胎大法」,可当真要往肚皮上扎促排针时,她又犹豫了——这促排卵次数和试管成功率,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甜蜜陷阱?
生殖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试管周期中平均促排次数达2.3次。但有意思的是,首次促排获卵超过15枚的群体,活产率反而比取卵5-8枚的下降12%。杭州某三甲医院曾追踪300例反复促排患者,发现做到第4次时,卵子染色体异常率飙升到首轮的2.7倍。
在私立医院工作的护士小林就是典型案例。她三年间辗转五家机构做了8次促排,最后移植的胚胎明明评级是优质,却接连遭遇两次胎停。「那会儿魔怔似的觉得多取卵就多机会,现在回想可能过度刺激反而伤了卵子质量。」如今通过自然周期方案成功当妈的她,常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劝诫患者。
生殖专家张主任的诊室里,总能看到举着手机来「按方抓药」的夫妻。「上次碰到个姑娘,非要把拮抗剂方案改成黄体期促排,就因为抖音上说能多取5个卵。」他苦笑着摇头,不同方案其实就像定制西装,关键要看AMH值、基础卵泡这些「身材数据」。去年他们团队做的对照研究显示,个性化方案组比生搬硬套组的优质胚胎率高出23%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推行「温柔促排」理念。深圳的梁女士就是受益者,AMH仅0.8的她采用微刺激方案,隔月取卵3次攒了4枚胚胎。移植那天,胚胎学家指着显示屏说:「别看数量少,这两个小泡泡的线粒体活性比很多年轻姑娘的还强。」如今她怀里的双胞胎正好印证了这句话。
说到底,试管这场马拉松比的不是瞬间爆发力,而是全程节奏把控。就像老话说的「欲速则不达」,有时候给卵巢留点喘息的时间,反而能等来最好的那颗「种子」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