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撒钱催生为哪般
在杭州某社区服务中心,刚生完二胎的李女士正拿着材料申请生育补贴。这个场景在浙江各地已成常态——自2021年实施《浙江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》以来,生二胎的家庭能领到6万元现金补贴,还能叠加生育津贴、医保报销等多项福利。
这个被网友戏称为「催生大礼包」的政策确实见效。数据显示,政策实施次年浙江出生人口回升至41.2万,较2020年低谷时增长12%。不过卫健委负责人坦言:「这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,特别是杭州、宁波等大城市生育意愿回升不明显。」
二、算盘打得响不响
在西湖区经营母婴店的王老板最有发言权:「政策刚出时,孕妇装销量涨了三成,但现在又回落了。」他掰着手指算账:产检自费部分约8000,月嫂每月1万2,学区房每平涨了5000,「6万块也就够买半年奶粉尿布」。
浙江大学人口研究所的调查印证了这个现象——73%受访者认为补贴力度不够,86%更关注教育、住房配套。就像90后妈妈小林说的:「给6万是雪中送炭,但养孩子是场持久战,现在幼儿园学费比大学还贵呢。」
三、配套措施得跟上
聪明的城市已经开始打组合拳。宁波北仑区试点「生育友好型企业」,允许员工每天1小时弹性接送孩子;温州把二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20%;绍兴甚至给三孩家庭直接配租公租房。这些政策可比单纯发钱实在多了。
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更有意思——设立「带娃加班室」,配备保姆照看孩子,员工加班时能随时探望。人事总监说得好:「要让员工觉得生孩子不是职业发展的绊脚石。」
四、未来还得看长远
说到底,生育率回升不能只靠政府唱独角戏。专家指出,日本从1994年就开始发「生育大礼包」,结果生育率照样跌破1.3。反观瑞典,通过完善托育服务+弹性工作制,硬是把生育率拉回到1.9。
浙江现在要做的,是把这6万块变成杠杆,撬动整个社会的支持系统。比如把补贴与企业减税挂钩,鼓励用人单位建托儿所;或者将生育补贴折算成教育金券、医疗积分。毕竟,生孩子这事,光砸钱不够,得让人看到希望。
看着社区里新开的普惠托育中心,李女士又有了新期待:「要是每天能多出两小时陪孩子,说不定还能考虑生老三。」这话听着像玩笑,却道出了千万家庭的心声——生育友好型社会,不该只是个传说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