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针定终身的底气从哪来?
新生儿胳膊上那个标志性的「小花疤」,是中国人对抗结核病的第一道防线。卡介苗自1954年纳入我国免疫规划以来,覆盖率长期稳定在99%以上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,全球每年仍有130万儿童因未接种疫苗感染结核,而我国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已降至0.2/10万以下——这组对比数据,正是单次接种有效性的最有力证明。
免疫记忆的「超长待机」秘密
卡介苗的特殊性在于其引发的细胞免疫应答具有「记忆存档」功能。就像电脑杀毒软件会记住病毒特征,疫苗激活的T细胞能在体内存活数十年。英国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追踪研究发现,接种后10年保护效率仍有70%,20年后对重症结核的保护效果也未明显衰减。不过这个「防御护盾」也存在个体差异,好比同样品牌的手机电池,有人用三年依然耐用,有人一年就续航缩水。
重复接种的「鸡肋」困局
2005年英国取消卡介苗复种政策时,有个特别发现:二次接种者的抗体水平确实提高了,但对实际感染的防御效果却没显著变化。这就像往已经装满水的杯子里继续倒水,看着水位上涨,实际能喝到的量并没增加。更麻烦的是,重复接种可能导致局部反应加重。我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初种后淋巴结炎发生率约0.5%,而复种者这个数字会翻倍。
科学家的进退维谷
「我们就像在走平衡木。」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的王教授这样形容疫苗策略的制定。他团队2021年的研究发现,在结核病高发的云贵地区,单剂接种对儿童的保护效果依然坚挺。但学界也存在不同声音——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山田团队提出,随着疫苗毒株的自然衰减,可以考虑在青少年时期补充接种。不过这个提议很快遭到反驳:现有疫苗对成人肺结核本就效果有限,此举性价比太低。
未来会有新变化吗?
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确实让人期待,就像手机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。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在最近演讲中泼了盆冷水:「新疫苗上市至少还要闯过三道关卡,现阶段坚持现有策略仍是明智之选。」毕竟,用成熟的方案守住基本盘,比盲目追求升级更重要。就像我们不会因为5G来了就把所有4G基站都拆掉,医学进步更需要稳妥的渐进式改革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