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五年价格曲线里的魔幻现实
2019年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(pH4)价格还是580元/支,到了2022年疫情高峰期直接飙到1300元,最近又回落到850元左右。这过山车般的行情让患者家属老张直摇头:「去年老爷子重症时我跑了三家药房才买到,黄牛开口就要价2000块一支!」
根据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协会数据,免疫球蛋白全国平均零售价从2018年的420元涨至2023年的760元,五年涨幅高达81%。更魔幻的是地域差价——北京协和医院当前售价820元,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却要价920元,而洛阳某县级医院竟挂出1050元的高价。
二、价格密码藏在血浆里
成都某生物制药厂的生产主管李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:每吨血浆只能提取出3%的免疫球蛋白,献浆员每人每次补助就要300元。再加上90天的检疫期和21道工序,单支成本就要冲到400元以上。「去年新版GMP标准实施后,车间的空气净化系统又花了800万改造」。
2021年广东血浆站采浆量骤减30%,直接导致当年冬季出现全国性缺货。深圳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王芳记得清楚:「最紧张时我们启动应急采购程序,价格上浮45%才勉强保证重症患儿用药」。
三、灰色地带里的生死买卖
2022年底的抢药潮催生出畸形市场。杭州余先生给白血病女儿买药的经历堪称惊心:「医院断货后加了五个代购群,有个声称有内部渠道的收了定金就拉黑,最后还是花1.5万从病友群转了3支临期药品」。
这种乱象倒逼出政策重拳。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将免疫球蛋白纳入重点监控目录,江西等地的集中带量采购已实现20%降价。但业内人士也提醒:「集采后部分厂商改用西林瓶替代预充针,使用成本反而增加」。
四、破局之路上的曙光初现
武汉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人眼前一亮——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第四代免疫球蛋白已完成动物实验,量产成本有望降低60%。项目负责人陈教授透露:「如果2024年三期临床顺利,这种不依赖人血浆的新工艺产品将改变行业格局」。
在山东某新建的智能化血浆站,无人值守采浆机正在试运行。这种配备AI视觉识别和物联网管理系统的设备,能使单日采浆效率提升3倍,运营成本降低40%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免疫球蛋白价格能真正回归理性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